一、青海省政法干警面试特点
青海省政法干警面试主要采用传统结构化的形式,但2013年上半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首次采用了材料题的形式,下半年政法干警也有发生变化。考察的测评要素相对比较全面,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及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一)综合分析能力
2013年考察了材料性题目。2012年侧重于对名言警句、名人俗语的考查,如让考生谈谈对成功的看法;2011年对于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集中于时政类,出题素材以国内及本省热点为主,如超载、老龄化问题、青海省的发展问题,内容多涉及到民生问题和政府工作,并与社会现象和政法干警实际密切相关。
(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近两年,青海省政法干警每年都会出现两道或三道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题目。2013年设置了三道,分别是宣传、调研和学习活动三类题型;2012 年设置了一道行为性问题和一道调研类问题,通过询问考生过去成功组织过的活动,了解考生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而且内容紧密联系政法干警的工作实际;2011年的考题都是情境性问题,通过设置工作场景,让考生实际解决问题,题目中还会设置一些阻碍因素,考查考生的决策和协调能力。虽然考题多是基础的活动类,但对考生要求较高,需要考生发散思维,寻求获得最好效果的活动方式,并能够将其组织到位。
(三)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
对于这一要素的考查方式和内容都比较传统,题目比较简单,一般是在工作的情境下,出现了一些矛盾、尴尬和需要沟通协调的情况,考查方向主要为处理与领导的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等。
(四)应变能力
对于应变能力的考查,从内容来看,矛盾比较尖锐,矛盾点往往集中在工作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涉及到本单位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工作任务,旨在考查考生控制情绪,寻求灵活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
青海省对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这一要素考查不多,仅在2012年考查过,从了解考生自身过去在社会公德方面的行为入手,观察考生是否与岗位匹配,同时还伴随着追问,以进一步了解考生是否适合政法干警的岗位。
(六)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对这一要素的考查是贯穿面试的始终的,但是随着2012年考查要素逐渐偏向全面,设置了一道专门题目来考查,主要通过编故事的形式,考查考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二、面试备考注意事项
首先要恭喜大家可以顺利的通过笔试来到面试环节。面试和笔试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万不可掉以轻心。很多考生平常少于公众讲话,当面对众多考官去证明自己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典型的情况有容易紧张、审题不清、没话可说、词不达意等。备考前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分享帮大家指引方向,助大家备考一臂之力。
1.拥有自信是前提。要坚定自己当前的选择,人生没有错路,只要大胆的朝前走,我们就会取得宝贵的人生财富,所以眼光要朝前看,在职业选择中清晰定位。考生在进入考场的那一刻起,就需要自信起来,如若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让别人给我们认同。拥有信心,举手投足之间,都会彰显自己的实力,在遇到压力时,才能从容不迫的应对,进而得到考官的肯定。
2.坚持训练是方法。在备考过程中很多考生都会面临上面说的审题不准、表述不清、词不达意等问题。其实,备考的过程并无捷径,所以只能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专业的指导进行修正、及时的总结进行提高。考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本省的面试真题来练习,能够从中发现命题特点与作答重点。文章后面我们也把命题的特点简单的予以概括,希望能帮到即将上战场的考生们。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断的为自己指定计划,将自身问题逐一攻破,才能离成功更近。
3.调整心态来备战。心态也是备考过程中的重点,避免急功近利,要求过高,否则很可能会使自己更加的紧张,影响答题效果,更会给考官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日本有一个马拉松比赛的冠军,他成功秘诀是在比赛开始前的半个月沿着赛道记录每隔200米的标志物。比赛枪声想起的时候,他向着自己第一个200米目标前进,第二个、第三个……,最后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放平心态,不要一味着想能不能考上、考不上怎么办。只要能把自己要考上作为马拉松比赛的终点,在备考过程中为自己设定目标,依次完成小目标就会让自己离成功终点越来越近。在此也送上笔者喜欢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买,我们能做的是,做好当前不让明天的我因为今天的无所事事而后悔”。化胡思乱想为前行动力。
三、面试热点储备
热点是每年政法干警面试考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并非所有热点都会成为我们的面试题目,涉及国际争端的敏感话题、严重损害政府形象以及破坏社会和谐的重大事件,一般是不会考到的。考生在复习面试热点过程中,不要盲目地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善于将事件分门别类。在备考中也可以养成关注新闻的好习惯,笔者在这里推荐大家经常关注《新闻1+1》、人民网青海频道、新华网青海频道等,了解当前热点的社会问题,多做积累、善于纪录、勤于总结不同热点事件的共性问题。积累热点问题不但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拓宽看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根据青海的常考特点,考生要多在社会管理及民生问题方面有所偏重。